2023年中国主要城市充电基础设施监测报告(附下载)

发布时间:2024-08-03 来源:星空体育平台官网 1次浏览

  今天分享的是储能系列报告 :《2023年中国主要城市充电基础设施监测报告》报告出品方: 《中规院》

  2022年,中国城市充电基础设施继续保持快速地增长的态势,保有量从2021年的261.7万台增加到2022年的521万台,同比增幅超过99%。其中,私人充电桩的增量高达194.2万台,是公共充电桩增量的3倍,私人充电桩总体占比也从2021年的56.2%增加到2022年的65.5%。同时,2022年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渗透率超过25%,提前三年完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2021-2035)》中提出的20%目标,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从2021年的784万辆增长到2022年的1310万辆,同比增幅达到67.1%。2022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535万辆,与上年相比增加240万辆,增长81.48%。“车桩齐飞”的发展节奏加快延续,车桩比由2021年的3.0进一步下降至2022年的2.4。

  国家层面继续出台一系列指导意见和有关政策,明确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趋势和重点。扩大覆盖范围方面,国家进一步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要求创新农村地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维护模式。便捷区域出行方面,相关部委重点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沿线等区域充电基础设施的布局,细化明确了有关要求。探索新技术方面,大功率超充桩、智能有序充电、V2G等技术从研发逐步走向应用,部分省市和地区加快了综合能源站的规划布局,国家和地方一同推动充电基础设施向集约、高效、安全的方向发展。

  《2023年中国主要城市充电基础设施监测报告》在去年报告的框架基础上,更新补充了部分样例城市并以北京市为案例深化分析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特征。希望从实证案例出发,归纳提炼充电基础设施在空间发展与运营效能等方面的特征和变化趋势,为提高国家部委、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对充电基础设施的管控能力与治理水平提供必要支撑。

  报告所用的充电基础设施数据大多数来源于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四维图新”》。截至2022年12月底,四维图新的充电基础设施平台共有121万台公共充电桩,其中公共开放桩(即“公用桩“)约98万台,与充电联盟平台的公共开放桩整体规模相对接近,因此本次报告将主要以公用桩为分析对象。报告所用的大城市中心城区电动汽车保有量及北京市不一样纯电动汽车充电需求统计指标主要由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提供。

  所属类别: 中心城区范围标识,对外开放标识,服务用地类型标识。其中,对外开放标识均通过四维图新外业现场调查予以核实,服务用地类型标识主要综合外业验证、POI信息提取及名称分词等技术,划分为居住类、单位类、公建类三种。

  设施使用率,车均充电时长,充电服务车辆数: 以实际提供充电服务为准进行指标提取.

  特征日选择: 中心城区解析选取2022年10月1日和10月4日(国庆节) 、10月10日-23日 (常规周)。城际解析选取2022年10月1日至10月7日 (国庆节)。

  电动汽车保有量: 截至2022年12月底,以2022年10月-12月间车辆夜间常停放地点为车辆归属点做统计提取。

  月总体需求特征指标: 取2022年10月为特征月,以纯电动汽车为对象,分车型统计车辆在该月的行驶里程、充电次数、充电电晕和充电时长等。

  充电便利性指标:取2022年10月为特征月,以纯电动汽车为对象,统计车辆在夜间常停放地点一定半径范围内的充电次数占特征月总充电次数的比例,以及在夜间常停放地点一定半径范国内有(无)充电行为的车辆比例。半径选取500米、 1公里、2公里、5公里及10公里,其中以500米作为评价车辆保有端充电便利性的核心指标。

  平均充电功率: 车辆单位时间(小时) 充电电量,反映车辆充电过程的平均功率

  次均充电时长: 车辆月充电时长与月充电次数的比值,反映车辆平均单次充电所耗费的时长.

  充电小时系数: 将全天划分为24个时段,每个时段充电车次数与当天充电总车次的比值。

  动态指标筛选条件: (1)中心城区动态公用桩占比超过20%,动态公用桩点位数超过30个, (2)中心城区动态公用桩900米半径覆盖率超过20%。

  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深圳市、南京市、天津市、成都市、杭州市、武汉市、西安市、郑州市、重庆市、青岛市、东莞市、厦门市、大连市、太原市、常州市、无锡市、昆明市、济南市、温州市、苏州市长沙市、南昌市、宁波市、泉州市、海口市、烟台市、石家庄市、福州市、贵阳市、合肥市、兰州市、南宁市、莆田市

  结合两年报告,以2021年充电桩相关统计指标作为基础,对比报告期2022年同等指标数据,分析两年间充电基础设施的变化趋势

  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深圳市、南京市、天津市、成都市、杭州市、武汉市、西安市、郑州市、重庆市、青岛市、东莞市、厦门市、大连市、太原市、常州市、无锡市、昆明市、济南市、温州市、苏州市、长沙市、南目市、宁波市、泉州市、海口市、烟台市、石家庄市、福州市、贵阳市

  以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为依据,更新城市分类,将36座城市划分为7座超大城市、11座特大城市12座工型大城市和6座工型大城市。

  郊区: 门头沟区、房山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怀柔区、平谷区、密云区、延庆区

  城际解析:面向城市群一定区域内主要高速公路沿线的公用桩,本次报告提取上海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境内的高速公路作为长三角区域的代表,提取广州市、深圳市、东莞市境内的高速公路作为珠三角区域的代表。

  公共桩:建设安装在相对开放的区域,为所有社会车辆或特定集团内部车辆提供充电服务的充电桩。服务车种包括私家车、公交车、出租车、环卫车等。

  直流桩:固定安装在电动汽车外,将交流电转换为可调直流电,为电动汽车充电。由于输出功率较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快充,即为“快充桩”。

  交流桩:固定安装在电动汽车外,与交流电网连接,一定要通过车载充电机,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为电动汽车充电。受车载充电机的限制,交流充电桩的输出功率较小,充电时间比较久,即为慢充桩”

  公用析密度:中心城区范围内为单位建设用地面积的公用桩数量,城市群范围为单位城际高速公路长度经过的沿线公用桩数晕,数量以终端数为准。

  车公桩比:在各类新能源汽车中,四类乘用车(包括私人、出租、公务、租赁)是公用桩使用的主要车型其余如公交客车、环卫车、物流车等更多使用专用桩进行充电。本次报告以中心城区的四类乘用车为对象统计四类电动乘用车总数与公用桩桩数的比值。

  公用析覆盖率: 中心城区范国内以公用桩900米半径覆盖的建设用地面积与建设用地总面积之比。城市群范围以公用桩30、50公里间距罗盖的高速公路长度与城际高速总长度之比。

  平均时间利用率: 充电站内所有公用桩的充电工作时长与一天内可提供服务总时长的比值。

  空间密度指标统计根据结果得出,36座主要城市中心城区的公用桩密度平均为26.5台/平方公里。深圳、上海、广州、海口排名靠前,中心城区的公用桩密度超过40台/平方公里,其中深圳市的公用桩密度最高,达到154.9台/平方公里。公用桩密度低于10台/平方公里的城市有5座,分别为泉州、常州、莆田、大连以及烟台,其中烟台市的公用桩密度最低,仅为4.8台/平方公里,与同为工型大城市的海口市相比密度不足其1/9.与深圳、上海等城市相比度差距越来越明显。按地域统计,25座南方城市的平均公用桩密度为29.2台/平方公里,高于11座北方城市的均值20.5台/平方公里。规模密度排在前六位的均是南方城市,泉州、常州、莆田等在南方城市中排名靠后的城市,其公用桩密度仍然高于大连、烟台等北方城市。

  中心城区四类乘用车的占比平均为87%,其中私人乘用车占比平均达到53%,为最主力车型。36座城市中心城区四类乘用车与新能源汽车整体保有量占比排序中,杭州、青岛、上海超过95%,占据前三,其中私人乘用车在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中占比处于33.5%至76.5%区间,南宁、北京、上海、温州、天津等城市私人乘用车占比位居前五位。

  36座主要城市中心城区内的车公桩比均值为7.03。其中杭州、天津、南宁、温州等4座城市的车公桩比大于12,中心城区公用桩的供给显著滞后于电动的发展进程,与同规模城市的公用桩密度指标相比存在比较大的提升空间须适度加快公用桩的配置规模

  与2021年相比,32座城市公用桩密度均值由21.5台/平方公里增加至28台/平方公里,相对增长率超过30%。郑州、成都、重庆等8座城市的公用桩密度相对增长率超过50%,其中郑州市公用桩密度的相对增长率接近80%。深圳、海口、郑州和成都等4座城市的公用桩密度增幅超过10台/平方公里,深圳市的公桩密度连续两年排名第一。与去年相比,烟台市与深圳市的公用桩密度差值由125.8台/平方公里增加至150.1台/平方公里,大连市与上海市的公用桩密度差值由45.5台/平方公里增加至50.8台/平方公里。整体看来,2022年度排名靠后的城市,公用桩密度增幅更小,需加快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