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24 来源:星空体育平台官网 1次浏览
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清晨唤醒我们的闹钟,到贴身携带的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设备,无一不依赖于电池提供的稳定电力。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动汽车、无人机等新兴领域也大范围的应用了各类高性能电池,推动了绿色出行和智能科技的进步。因此,电池不仅极大地便利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还促进了科技的飞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随着电池使用时间的增长,其容量会逐渐衰减,导致供电时间缩短,影响设备的正常功能。如果能及时检测电池使用寿命,用户就能在电池性能显而易见地下降前采取对应措施,如更换新电池或优化用电习惯,从而避免因电池问题导致的设备故障或数据丢失,延长电池整体常规使用的寿命。因此,检测电池使用寿命不仅是维护个人设备稳定的需要,也是推动能源高效利用、促进环保的重要措施。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忠伟、副研究员毛治宇团队,联合西安交通大学冯江涛教授,在电池健康管理领域取得新进展。他们开发了一种新型的深度学习模型,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方法对大量充电测试数据的依赖,为电池实时寿命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实现了锂电池寿命的端到端评估。同时,该模型也作为团队开发的第一代电池数字大脑PBSRD Digit核心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电池智能管理提供了解决方案。相关成果发表在《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交通电气化学报》上。
电池的循环寿命是指电池在规定的充放电条件下,经历多次完全充放电循环后,电池的容量或性能直线下降到初始值的某一规定百分比,所能经历的充放电次数。通常,以电池容量衰减到初始值的80%作为循环寿命的“终点”。
比如每一个人都会用到的手机,它就像是一辆装备精良的赛车,而电池则是这辆赛车的“油箱”和“引擎”的结合体。新车刚到手时,电池就像是一个刚加满高级燃油、动力澎湃的引擎,能够轻松驱动赛车在数字世界的赛道上飞驰,无论是流畅播放高清视频、还是快速处理多任务,都显得游刃有余。然而,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电池的“油箱”逐渐变小,其内部的电化学反应开始放缓,就像引擎逐渐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假如一部手机的电池循环寿命是500次。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如果你每天把手机电量完全用完再充满一次,那么大约500天后,你会感觉到你的手机电量没有以前那么耐用了,因为电池的循环寿命到了。
然而,由于电池容量的退化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动态过程,包括充放电循环次数、充放电深度、环境和温度、电池老化等,这一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使得电池使用寿命的预测变得尤为复杂。
此前,电池的寿命预测都在实验室内进行。比如让电池加速循环,在高温45℃,高倍率运行,以此推断它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常规使用的寿命。但是不同的应用场景和运行条件会对锂电池的寿命产生显著影响,面临温度波动和长期静置等挑战,没办法实现对电池的精准预测。
众多团队正积极投身于AI领域的探索中。然而,科技的现有发展水平为人工智能的应用设下了一定界限,导致其无法全方面覆盖所有领域。比如在汽车通信技术这一高度复杂的领域内,其背后的计算量浩如烟海,无论是借助机器学习算法进行深度分析,还是运用物理模型进行精准模拟,都亟需庞大的计算资源作为支撑。
“遗憾的是,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学习深度,加之有限的人力资源,还未能完全满足对电池使用寿命进行精确检测的需求。”毛治宇阐述道,“正是基于这一现状,我们萌生了一个设想——设计一个能够直接且高效地检测电池使用寿命的创新模型。这一模型将致力于突破现存技术的局限,为电池健康管理提供更为可靠和智能的解决方案。”
2017年,毛治宇还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读博,陈忠伟是他这样一个时间段的导师。当时的人工智能刚刚起步,他们想试试,能不能解决检测电池使用寿命这一难题呢?
“电池包括正极、负极、隔膜、电极液等等,其实就是一个复杂的电化学系统。但是当时的模型还停留在简单的神经网络学习,人工智能检测实际上起步,我们就用自己的电池尝试测试,将电池老化的问题纳入进去,最终检测出来的寿命与实际寿命相比,精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毛治宇回忆起当初第一次尝试,提到了电池老化的问题。
这次初步尝试开启了毛治宇在AI应用于电池智能管理方向的科研旅程,随后经过毕业归国工作,2022年,毛治宇又加入了陈忠伟的团队。
陈忠伟团队内有一个方向就是智能电池,包括“AI FOR SCIENCE(AI应用于科学)&AI FOR ENGINEERING(AI应用于工程),毛治宇想在这里圆梦。而目前科技的发展,已经延伸出了多个人工智能的计算模型。他们“顺水推舟”结合了多个模型,实现了优势互补。
“我们利用了Vision Transformer结构。它能够直接进行并行计算,同时处理多任务。比如一块图像,我们大家可以切割成不同的小块,然后每个小块都可以独立处理,这样的话它的局部信息跟整体信息就能够获得有效整合,泛化能力比较强,可以扩展到其他的领域。”论文的第一作者、大连化物所博士后刘云鹏介绍道,“还有一个空间流加时间流的双流框架去提取多维时间尺度信息,同时借助高效自注意力机制去减少计算复杂度。我们就是结合了这两种算法,并且根据不同的优势将他们结合。”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少量充电周期数据的深度学习模型,该模型通过带有双流框架的Vision Transformer结构和高效自注意力机制,捕捉并融合多时间尺度隐藏特征,实现对电池当前循环寿命和剩余常规使用的寿命的准确预测。该模型在仅使用15个充电周期数据的情况下,能够将上述两种预测误差分别控制在5.40%和4.64%以内。此外,在面对训练数据集中未出现的充电策略时,仍能保持较低的预测误差,证明了其zero-shot泛化能力。
同时,该电池使用寿命预测模型也是第一代电池数字大脑PBSRD Digit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上述模型整合到该系统中,进一步提升了系统的准确性。目前,该电池数字大脑系统作为大规模/工商业储能和电动汽车的能量管理核心,可部署于云端服务器和客户端嵌入式设备。
“现在新能源特别是储能是热点话题,很多的厂家都想要开发全生命周期的电池智能管理系统。我们就希望可以建设一个完整的电池数字大脑,能够更好地管理电池,像一个大脑控制电池的每个方面,让电池效率更加高、寿命越长,这也是我们未来的一个智能化发展趋势。”毛治宇介绍道。
事实上,陈忠伟、毛治宇、刘云鹏正好是一个团队内的“师徒三代”。在团队多年的发展路径下,在电化学、电催化、人工智能方面都有着深刻的积累,从科学研究再到日常学习,都是传承和沉淀的过程,他们的目标,是打造从基础研究到关键技术开发再到产业应用示范全链条的模式,以应用为导向真正走向产业化,乃至对整个领域产生影响。
该团队一定的优势来源于其强大的工程师阵容,150余人的团队中,汇聚了超过五十位经验比较丰富的工程师,他们来自不同的技术背景,不乏在大数据架构与算法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他们擅长将前沿的算法研究转化为高效、稳定的系统架构,确保技术成果能够顺利落地。
正是这种“研究+开发”深层次地融合的模式,使得团队能够跨越传统界限,促进不相同的领域知识与技术的交叉融合。工程师们不仅仅可以独立承担项目研发的重任,还能与科研人员紧密合作,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产品功能,从而加速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步伐。
通过这种高效的协作机制,团队不仅仅可以在电池使用寿命检测等特定领域取得突破,还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复杂挑战,推动多个项目并行发展,最终实现多元化、全方位的技术创新目标。
“未来,我们计划利用模型提炼等技术逐步优化模型,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打造真正的数字大脑。”陈忠伟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全部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面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高华、李文龙等综述:多糖微针系统治疗眼部疾病的研究 ...